热门: 盘上海精彩地下场所   上海最贵的20样东西   吃这个菜能防多种癌!   央视主持人最痛买房史   魔都最霸气的15家面馆   揭韩8大整容最多女星   这样布置沙发客厅翻倍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当前位置: 侬好上海 > 魅力SH
【浏览字号:
阿公阿婆做过的上海街头老行当 侬晓得伐?
http://hi.online.sh.cn 2016-11-04 10:36 [来源]:上海头条

  有人说,上海是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它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了每一寸土壤,创造着日新月异的神话,老上海的味道就这样慢慢地淡了。

  今天的上海,

  热闹而繁华,

  当一切色彩褪去,

  时光倒回,

  弄堂里传来了一声声吆喝,

  那些老上海的街头行当,

  你还认识几个?

  从前不比现在,

  东西坏了就买一个新的,

  那时候信奉的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所以有很多从事修补行业的人。

  补缸

  旧上海许多人家都有水缸,坏了的时候就需要找补缸工进行修补,现在这门老手艺,学的人少,都成了绝活了。

  补生铁锅

  家里的大铁锅坏了也要找人补,生活不易啊。

  换锅底

  以前一个普通的锅一用就要上几十年,自然要换上好几回锅底。

  补碗

  甚至有些人家里的碗坏了,也舍不得扔,就得找补碗人补。

  修伞

  “修阳伞,阿有啥坏的阳伞修伐……”小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吆喝声,现在已经很少了。估计也只有年纪大了的朋友才会去修伞,年轻人早就随手扔了。

  棕棚

  “阿有坏格棕棚修伐”……这句耳熟能详的叫卖声,现在也渐渐消失了,如今家家户户都是睡着席梦思入眠。

  修表匠

  那时候的手表,可算得了是家里的大件了,因此坏了是一定要修的,就跑到修表铺交给修表师傅。师傅总是神情自若,用各种琳琅满目的小零件,修好了不知多少块表。

  从前的零食没有现在多,

  但是走街穿巷的小摊贩们总会拖着长长的声音吆喝着,

  鲁迅先生当年就曾风趣地说:

  “这些叫卖声实在是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乡下人

  一听到就有垂涎欲滴之概”。

  卖糖粥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勒拉伐……?”这首耳熟能详的上海童谣,依稀还在记忆中歌唱,小时候吃的那一碗香浓的甜粥,味道还记得多少?

  爆草米花

  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吧,每当要“爆”之前,师傅必然会通知路人:“要爆了!要!爆!啦!快捂住耳朵… ”只听“嘭”的一声闷响,周围所有的小宁小囡马上逃得远远的,捂上耳朵,路人匆匆掩耳加快脚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热气腾腾的米花香味,随后一大群小朋友蜂拥而上。

  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棉花糖,就算不吃,光看着师傅做棉花糖,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大大白白的棉花糖,像天上的云一样,吃起来甜滋滋的,很是可口。

  炸油墩子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油墩子是儿时美食中抹不去的记忆。童年印象中,放学后校门口的那个油墩子摊头,总是围着很多人。那时候五毛钱一个油墩子,沾一点小贩阿姨自制的甜蜜酱,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格外好吃。

  臭豆腐

  上海人对臭豆腐有句俗语:“闻闻臭,吃吃香”。那些年头的街边小摊,每天晚上都有5、6个人排队,眼看一屉屉豆腐没有了,生意那个好。臭豆腐炸得酥酥脆脆的,咬一口里面的豆腐嫩嫩滑滑的,味道也是好的没话说。

  卖冰棍

  特别是夏天,人们在街上乘风凉的时候,总会有人背着个箱子,兜售冰棍,旁边总有几个小宁小囡眼巴巴地看着,砸吧着嘴。

  时代的发展,

  让这些行当日益消失在历史的缝隙中。

  我们不再需要他们,

  但匠人的情怀总让我们动容。

  银匠

  银匠,把银子打成银叶或银箔,或者制作银器。这个职业在老上海还是蛮受欢迎的。从黎明到深夜那抑扬顿挫的敲击,如跳跃的音符叮叮当当。

  箍桶

  箍桶,是用箍把做桶的板捆在一起。现在,上海人家中也不常用木桶,因此很少有人再从事这个行业了。

  裁缝

  30年前的上海引领了最早的服装时尚。上海裁缝,是中国第一代时装设计师,在他们的手中,服饰有了时代的特征,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与追求。他们创造的不只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

  弹棉花

  在不少老上海人的记忆里,曾走街串巷背着“弹棉弓”吆喝的弹棉郎如今已基本看不到。那时,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是一种魔术。

  剪影

  剪影属于剪纸的一种,是运用剪刀和黑色纸剪制人物、动物或其它物体的典型外轮廓。习惯手机照相的我们,大概很难理解这种复杂又费时的手艺。

  卖花

  “栀子花,白兰花,喷喷香的栀子花,白兰花”,这样的吴侬软语叫卖声好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但很久以前,上海女人都喜欢在斜襟旗袍上别一朵白兰花,散发出一缕缕清香。现在在地铁口还是会偶尔遇见一两个卖花的老太太,她们总爱说:“今生卖花,来世漂亮”。

  老虎灶

  老上海有句闲话叫“老虎灶里泡开水”,意思指到老虎灶去打熟水。小时候居住的地方,隔着几条弄堂就有一个老虎灶,老虎灶的店面完全是砖石结构,老虎灶因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像一只老虎嘴巴,灶尾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像老虎翘起的尾巴,上海人很形象地叫它为老虎灶。

  磨剪刀

  旧上海的巷子里,经常会有人背着小板凳,四处找人家磨刀,伴随着“锵刀磨剪刀,锵刀磨剪刀”的吆喝声。

  剃头匠

  以前上海弄堂里经常有流动的剃头匠,他们挑着担子,每次选择过街楼的一个阴凉地方,停留下来,服务市民。按照以前的风俗,哪位新剪了头发,就要被打三下,否则要触霉头。上海俚语叫作:新剃头,要打头,不打三下触霉头。

  绱鞋

  绱鞋是指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现在很少有人再去绱鞋,这个街头行当也很难在如今的上海街头看到。

  篾匠

  篾匠又称竹编匠,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只要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再加上小锯、小凿子等,篾匠往马路边一坐就可以开始干活。

  捏面人

  看着图片中的小面人,是不是就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喜欢它们了吧。那时候的小面人五颜六色的,大都是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的神话人物。

  小人书摊

  老上海有很多这种书摊,经常是放着凳子,供路人看书。那时候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在书摊上看小人书,被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逗得呵呵大笑。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街头行当已经不属于上海,

  但是它们永远属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上海人。

  从未遗忘,历久弥新。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作者]:头条菌 [选稿]:梦想天空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