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在上海,如何有文化地“兜马路”?

 

    “城市考古首先是关于城市的。无论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还是现状,都是关于城市的内容,范畴可以很大。”徐明介绍,城市考古本质上是把城市历史文化作为研究和输出对象,结合“考现学”的方法论诞生的新概念。因为“考现”一词大众非常陌生,“所以我们决定把自己的团队命名为‘城市考古’,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概念,就这样融合成一个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新概念。”城市考古团队不仅会把知识传播给受众,更重要的是教大家探索的方法,这就是城市考古持续走红的原因。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曾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附近”正在消失。对门的邻居、楼道的保洁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小区底商的理发师……经常能见到,但好像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事实表明,我们对生活的关注在降低,而被我们忽视的,恰恰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附近”。“附近消失”的时代,城市考古的兴起,成为人们体验、融入“附近”的一种方式。

    经过三年发展,城市考古团队在知识性生产的路上越走越远,将知识转化成产品的形式也越发多样。2021年,就开展了包括城市行走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160余场,开发出40多条行走线路。

    延庆路:法租界秘境拾遗

    延庆路,东起东湖路,西至常熟路,是一条不太热闹的小路。电影《爱情神话》中老白和老乌经常光顾的“红拂杂货店”,现实中是延庆路大福里的老山东水果店。

    整条延庆路没有高楼大厦,“有一些房子不见得有什么名气,但那种青绿色的外观很好看,符合大家对于老上海的怀旧想象。”这条城考线路,徐明命名为“法租界秘境拾遗”,是城市考古刚起步时规划的线路之一。

    城市考古从东湖路起步,首先经过田汉三角花园、合众图书馆旧址。继续往西南方向走,延庆路4弄是带有些许南欧风格的联排别墅,这里曾是上海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孽债》的取景地;11弄哥伦比亚公寓算是延庆路上最老的建筑之一,建于1912年,抗战时期曾作为浦东中学的教学点。

    延庆路18弄,由联排花园楼房组成,沿着弄堂走到底,又是一个“秘密”地点,格罗疗养院旧址。这里是戴笠亲信丁伯雄开的一家私人医院,因地处“格罗希路”而命名为格罗疗养院。邹韬奋过世前的最后一站,就是在这里秘密治疗。多年后,这家私人疗养院改名为剑桥医院,如今已成为居民楼。“这是非常小众的历史遗迹,藏在弄堂深处。大家喜欢跟着我们‘玩’城市考古,就在于他们自己很难发现这些东西。”徐明说。

    格罗希是一位住在上海的法国侨民的名字,一战时回欧洲参战,后来为国捐躯。“他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但他的名字已成为上海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可能法国人不会知道上海有条格罗希路,但是我们应该知道。”

    再往南走,是新式里弄大福里。清水红砖、雕花阳台、幽深弄堂,大福里这条别具一格的法式里弄将延庆路的市井烟火气体现得淋漓尽致。“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上世纪90年代末,力波啤酒的广告风靡上海。在MV中有一段是一个男孩子从窗外看走过去的女孩,据说这个镜头就是在大福里拍摄的。

    “延庆路有各种各样的老洋房、老公寓,建筑细节很考究,西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的仙鹤、山川、卷云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徐明说,这些跟当代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相比,有种极具“烟火气”的美感。

    延庆路附近街景

    骑楼下南风吹来

    金陵东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至西藏南路,俗称“法大马路”,是当时法租界修建的第一条大马路,也曾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春节后的第一个常规城市考古,就在这条路上展开。

    位于金陵东路的城考活动

    骑楼是金陵东路最大的特征。所谓“骑楼”,就是在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打通为行人走廊,上方的二楼楼层状如“骑”在一楼之上。金陵东路临街的骑楼,高度统一,但雕花风格却各不相同,构成了独特的海派风貌。

    陈寒松为队员们讲解金陵东路上的骑楼

    行走其间,穿堂风从骑楼吹过,带着些许寒意。“立春已过,北风渐远。”陈寒松边走边说,骑楼是从南洋和粤琼闽传来的,“上海骑楼是南洋文化的一种传承”。

    溪口路是金陵东路上一条小路,与四川南路相隔不远,法租界时期叫做“朱葆三路”,是为数不多的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道路。朱葆三是近代上海工商界领袖,他病逝后,法租界最高行政当局——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破例命名朱葆三创办的华安水火保险公司所在的马路为“朱葆三路”。

    “不过,这条路还有一个更家喻户晓的名字‘血巷’。”陈寒松介绍,这条小路离外滩不远,外国水手从十六铺码头上岸,几步就到这里。朱葆三路两侧有许多舞厅、酒吧和旅馆,打架斗殴在这里是常事,屡次发生血案,因而被称为血巷。“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只要跟黄包车夫讲一句‘Blood Alley’,他一定会把你拉到这里来。”

    甚至一个井盖也能成为城市考古对象。金陵东路174号,曾是旧上海著名的警察机构“麦兰捕房”。如今是黄浦区公安分局派出所。在这栋建筑背后,有一个不起眼的窨井盖。井盖周围的字迹清晰可辨:“CMF,1935”。法租界已不复存在,但历史留下的痕迹今天还能找到。“CMF”正是法公董局的法文缩写。

    金陵东路附近的一个窨井盖,CMF、1935清晰可见

    今天的金陵东路已经人去楼空。不过根据规划,未来金陵东路沿线将成为延安东路发展轴和黄浦江发展轴交汇的核心功能节点,成为彰显骑楼风貌和海派里弄建筑风貌的特色空间。

    陈寒松带着历史资料,讲解金陵东路骑楼成因

    老城厢:消逝的肌理

    去年深秋,记者跟随城市考古团队行走了一条名为“空空如也北半城”的线路,这也是一条正在消失的路线。

    行走从老西门地铁站开始,沿着方斜路走到中华路十字路口。通常来说,一个十字路口有两条马路名字,但在这里,四条马路有四个名字。分别是人民路、中华路、方浜中路、方浜西路。“这个路口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海老城厢南半城和北半城的分界线。”陈寒松说。

    城市考古团队穿梭在老城厢里弄

    过去的上海,水网纵横,老城厢里有很多小河。今天的方浜路以前就是上海老城厢里重要的一条河流。方浜因为靠近城隍庙,河两岸商业繁荣,所以一般把方浜作为老城厢南北半城的分界线。

    上海老城厢昔日密布的水网,现在只剩下两个水体还在。“一个是黄浦江,还剩下一个就是城隍庙九曲桥下面的那个池子,周遭的其他河流都已经被填埋掉了。”曾经上海老城厢城墙外围的护城河,正是如今弯曲的人民路和中华路。

    老城厢里有路、街、坊、里、弄数百条,纵横交错又四通八达。在这其中,王医马弄是一个即将在上海地图上消失的名字。

    王医马弄如今成为一处停车场,只剩路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北京烤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