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在上海,如何有文化地“兜马路”?

    王医马弄北起沉香阁路,南至方浜中路。其中南王医马弄、中王医马弄、北王医马弄三条弄堂横在其中,几条“王医马弄”的格局好像是“非”字的半部分,王医马弄是其中一竖,南王医马弄、中王医马弄、北王医马弄是另外三横。

    相传,古时有一专治马病的王姓兽医寓此地,故得弄名至今。这个名字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现在,王医马弄垒起了高高的围墙,成了一处停车场。

    记者随众人走进停车场,荒草萋萋的王医马弄,还保留着几栋漂亮的老房子。一户人家的门头是门的两倍大小,门头上更是雕梁画栋:门头最下方刻着“厚德载福”几个字,中部刻着盛满铜钱的三足鼎,铜钱上还刻着三个金元宝和一颗夜明珠,两侧还有珊瑚、古画卷轴、如意和灵芝,门头最上方刻有万年青图案,繁复而隆重。

    王医马弄一户人家的门头 (陈寒松/摄)

    “三年前刚开始做城考的时候,老城厢北半城的东西还有很多。现在人搬空了,房子也拆了。”徐明说,一条条弄堂,正是城市的“肌理”。“肌理是有机形成的,老城厢的肌理尤其重要,这是城市留下的痕迹。”

    每一片瓦都有历史

    “每一片瓦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块砖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棵树也都有它的记忆……”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说,“海派城市考古”是推动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卓越实践”。

    “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考古’可以从‘人人’开始。”方世忠表示,城市考古不是专业考古人士的专属,每个市民、每位游客都可以在阅读城市、行走城市的过程中,发现不曾被发现的都市文化资源,挖掘不曾被挖掘的都市人文价值,整合不曾被整合的都市旅游攻略,让人们从简单的网红地打卡这一同质化城市探索,进入到文化旅游体验的一个更新更深更高的阶段。

    亲子城考“走绘南昌路”

    “考古”撞上“烟火气”,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才能真正“活起来”。利用闲暇之余穿街走巷,深入青砖红瓦的石库门弄堂,看着形态各异、中西合璧的梧桐树下老洋房,闻着炒菜香,听着老房子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侧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方世忠说,考古的魅力是看见、听见,更是遇见。城市考古不仅要静态系统记录、考证、梳理城市物理空间下的文脉肌理和生态分布,更要动态系统整合、盘点和宣传推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打造、提升、完善和赋能城市文旅功能和内涵。

    如今,城考团队在上海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项目,尤其侧重正在改造中的历史城区,以展览、工作坊、研学会、读书会、口述史采集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实践在地文化的挖掘,留住更多城市记忆,并计划今年创立“城市考古图书馆”,将“城市考古”作为公共资源开放给更多的人。

    徐明策划的城市考古展览

    “弄堂口的光,过街楼的影,石库门头上的雕花,墙角落里的流言,从一个人的影像志也可以‘考古’,关于一座城在一个时代度过怎样的流年光景。看似感性的话题,实则牵涉城市更新、人口迁移等诸多社会层面的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市记忆,请大家带上自己的故事,加入到有图有真相的‘历史现场’。”陈寒松说。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北京烤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