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上海街头的公用电话亭,现在还有什么用?

与记者说起自己在国外的公用电话亭见闻时,市民林小姐马上联想到了上海公用电话亭的“命运”。在她的心目中,公用电话亭是上海烟火气的一部分,也是摩登生活风尚的象征。“有段时间,在上海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一进一出,一来一往,故事就有了变化。”

铜像“电话少女”成为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铁口的明星时,林小姐和家人专程跑去和铜像合影留念。为什么市民会喜欢这座街头雕塑?林小姐认为,是“少女”在公共空间打电话的优雅身姿,勾起了人们的一些美好回忆,心生温暖。无独有偶。“在英国伦敦金斯顿的街头,有一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的传统红色电话亭模型。大概是因为这一艺术化的表达颇具视觉冲击力,又激发起了公众对电话亭往昔美好的追忆,这处雕塑于2008年亮相后被长期保留了下来。”林小姐说。

市民王先生一度倾向于站在通信技术更迭的角度看待公用电话亭的去留。“公共设施自有生命周期。即便没有遇到技术迭代,很多设施也会面临老化和更替。”然而,有一件事让王先生动摇了看法。

在日本岩手县大槌町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白色电话亭。电话亭内有一部打不通任何号码的电话机和一个记事本。起初,它是一位艺术家为抚慰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自家花园中建造的。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艺术家随即决定,把这一私密的空间向所有需要的人开放。后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走进电话亭,通过那部打不通的电话呼唤海啸遇难者或失踪者的姓名,倾诉自己的思念和痛苦。

这个故事让王先生陷入沉思。“这座电话亭虽由艺术家私人需求而起,却因联结起更多人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一处深受敬重的所在。人们甚至不介意这是一处没有通信功能的电话亭。”

如果说,没有通信功能的电话亭都能牵动人心,有通信功能的电话亭可否更进一步,突破静候街头的现状,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来,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察觉到了电话亭在公共空间中的角色转变。作为公用电话亭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者、运营者和管理者,他们一方面担负着所有公用电话亭的日常维护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不时择机而动,探索公用电话亭基本功能之外的新可能。

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电话亭,推出针对下车乘客设计的“免费通话三分钟”功能;推出100个加装了5G微小基站的“5G电话亭”,承担城市无线网络微基站的作用;突破传统配色方案,推出视觉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集休憩、充电、叫车等功能于一体的半封闭式“数字电话亭”;与徐汇区天平街道和多家文化单位合作,打造沿途居民家门口的共享“悦读亭”……

这些探索大致可以分为新技术应用、新场景开发、新服务拓展三大类,也体现出与时俱进、服务公众的姿态。略有遗憾的是,这些举措总量有限且布点分散,市民想要前往体验并不容易。要使这些新型公用电话亭成为大众通信生活的一部分似乎就更难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