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曾是上海“下只角”羞与人说,现在居民到处分享,中间发生了什么?

    居民小区外围墙脏乱差同样是个难题。原本的乐山路过于狭窄,非机动车的堆放占用了大量人行空间,围墙内因背离大众视线而堆满了杂物。设计师希望对围墙的位置与形式进行改造,留出更好的步行空间,也消除围墙内的卫生死角。但如何说服居民同意“动”围墙是个大难题。街道和居委挨家挨户沟通和协调,最终达成了目的。

    设计团队还在设计后的围墙上加设立体雨檐,加装照明灯。局部围墙呈现凹凸变化,既可以临时停自行车,又方便通行。运用同样的手法,设计团队重新打开与塑造了多个转角街口景观,将原先消极的角落转变为公共交流的场所,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在转角停留、漫步,和熟人道上几句家常。

    整个街区从曾经的“羞与人说”,转身为“宜人的、可漫步的休闲空间”。居民们从“不提自己是乐山人”,到愿意和别人分享,四处在朋友圈里晒图。家的边界从单个隔绝的小屋子扩展为整个街区公共空间。

    为了维持社区得来不易的空间品质,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在2位绿化工人和3位保安组成的管理团队之外,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属地居委会的推荐下自愿组织起来。志愿者们每天早晨7—9点、下午2—3点轮流上岗巡逻。

    志愿者队长、64岁的王亚农在巡逻中发现,乐山绿地乃至周边的更新,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观,更是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随地吐痰、乱遛狗、抽烟、赤膊等陋习已经很少见了。居民们乐意将乐山绿地当作自家的“客厅”爱惜。

    这种“有人管、有人养护”的责任心还延伸到了其他空间。比如,乐山六七村的门口,原先堆放大型建筑垃圾,如今被居民自发布置为一个“阳光小亭”,得到了徐家汇街道和属地居委会的支持。谢素兰说,几个姐妹习惯拿上水壶,带上茶叶和一次性杯子,坐在小亭子里唠上一段家常。附近居民常相聚于此,今天准备瓜子、明天摆弄花生、后天分享水果。天热时从旁边门房间接电,插上电风扇,打开阳伞,开纳凉会,俨然成为交友和生活空间的延伸。

    乐山街区的更新历时几年。历任管理团队持续接力,才有今日的面貌。

    居民从抱怨它“不灵,弄不好了”到现在称赞它“很嗲、很有腔调”“马路上再也找不到说这里坏话的人”;石头铺就的乐山路如今已被居民戏称为“景观路”;乐山绿地总是人流不息;徐家汇的建筑名胜、历史和文化故事被做成铭牌,镶嵌在社区的墙面中。居民自觉遵守公共规范,希望打造具有归属感的社区。一种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在蓬勃生长。

    小小的街角口袋公园,可以为整个街区带来什么?或许是当下每个城市微更新点位有待深思的议题。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