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东海大桥上 一些行驶中的卡车里竟没有司机

“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秒要往哪儿跑”

今年35岁的谢波是一名驾龄超过16年的货车司机,也是老司机里最早“吃螃蟹”的一批人——2019年,在大多数传统货车司机还不知人工智能为何物时,他转型成为一名智能重卡自动驾驶安全员。

谢波还记得,自己当年应聘的岗位是上汽红岩公司“道路试验工”。“应聘时只知道是去开车,等真正去了才知道是去做自动驾驶。”进厂考核很严,谢波经历了重重考核才得以通过。后来他又听说,红岩厂此前已经10年没有招过驾驶员了,更觉机会难得。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谢波走进了自动驾驶。

与他同时进厂的还有老司机龙在勇,比谢波年长10岁。进红岩厂10天后,领导把龙在勇叫进办公室,问他:“你今天下午飞上海行不行?那边自动驾驶在做测试,亟需安全员。”龙在勇立刻回家收拾行李,当天晚上就到了上海。

对谢波和龙在勇来说,转型的选择顺理成章,因为他们都把自己定义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然而,他们曾经的同伴却不买账。

还在重庆跑货运的朋友知道龙在勇要做自动驾驶安全员后,曾不留情面地挖苦他:“现在的自动驾驶只能点对点开,有本事来我们山路上跑一圈,它行吗?”

龙在勇也不生气,他知道持有相同观点的老同行不在少数,常常只是笑笑,实在抵挡不住才会反击两句:“你开车会打瞌睡,它不打;你进港区要给吊车师傅递烟、说好话,它不用。”家乡的老司机们听了,哈哈笑作一团。

新招进的安全员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内容包括安全制度、保密规定、操作规范等,就被派往300公里外的盐城汽车试验场。在那里,智能重卡自动驾驶的各种单项测试正在展开。

安全员被认为是测试中最前端的一环。换句话说,那些经过人工智能工程师精密搭建和不断更迭的算法要落地,最先感知它好坏与否的就是安全员。

“我觉得安全员更像‘考官’。我不懂人工智能,所以我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这项技术什么时候把我超过了,它就牛了。”谢波说。

最先测试的项目是最简单的直线测试。那时自动驾驶测试刚起步,一切从零开始。“刚上路跑的时候车辆还不适应,总是跑偏,会遇到各种情况。”谢波记得,“过了一段时间,直线道路能跑了,我们就上环形跑道跑。我那车,刚开始时左右摇晃的,有时到弯道会突然变道,把旁边的车吓得不轻。后来技术逐渐成熟,就慢慢稳定了。”

龙在勇对此也印象深刻。“我们是第一批跑自动驾驶车的,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秒会往哪儿跑,往场地中间跑、往沟里跑……都不一定。”龙在勇说,每次测试,安全员必须全神贯注,一趟下来,最酸痛的就是右腿,因为脚要一直放在刹车上面,就怕有突发状况。“那时候,让它(自动驾驶)开可比我自己来开累多了!”

对于自动驾驶而言,在解决了底层架构和大部分技术问题后,只能通过不断测试、训练、更新、迭代算法来提高性能,直到最后5%的长尾问题被攻克,技术才能真正趋向成熟和稳定。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中,必须保持超高的工作效率。

为了跟上高强度的测试,安全员人数一度达到了30人。“那时车辆的使用是按分钟计算的。通常上一组的测试还没结束,下一组的安全员和工程师就已经站在旁边等了,我们一下车,他们就赶紧上车,中间没有停顿。”谢波回忆,“那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超高。比如我们跑了一圈,发现某个问题,车还没回到基地,人家工程师就已经把问题分析出来、解决好了,又传给我们一个新的版本,继续测试。”

测试场上技术的更新迭代,恰似人工智能发展的缩影,如火如荼、一日千里。在周而复始的测试里,一个个问题被不断突破,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积累了下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