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上海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患者缘何纷纷“回流”到家门口医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进程的网底、基础,持续升级、做强基层医疗体系意义重大。打造更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让医疗服务更高效便捷,更触手可及,更富有温度。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今年,上海把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列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顶天、立地、强腰”的申城三级医疗体系中,进一步做强基层,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医院?社区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哪些政策扶持和支撑?本报记者近期深入一线采访,今起刊发系列调查报道。

■社区医院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要将患者“攥在手里”,而是为了将合适的患者推荐到合适的地方,这也符合分级诊疗的意义

中午开始发烧,连着一夜高烧不退,白领王小姐有点熬不住“居家自我治疗”了。那么,要不要去大医院检查一下?一想到要排队、等候、在多窗口“折返跑”,她就感觉“脑壳更疼了”。

打开手机业主群,一页页往回翻,王小姐记得,有位业主发过一条消息,说家门口的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做流感检测。于是,她抓着外套披到身上,直奔这家社区医院。挂号、问诊、抽血化验……全程几乎不排队,30分钟后,检测结果就出来了。

入春后,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有所增加。在上海,一些市民发现,不必去挤大医院,不少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开出了甲流等检测项目,并配备了相关药品。

这不是社区医疗第一次“接住”市民的就医之急。去年12月“新十条”落地后,与发热就诊者大增几乎同步的,是上海发热门诊的“下沉”。根据市卫健委相关数据,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诊的发热患者数占全市发热诊疗量的比例达到50.2%。换言之,上海超半数的市民发热诊疗需求在社区得到了解决。

当流行病退潮后,社区医疗的发展是否也就此退潮?记者在一些社区医疗机构走访、调查时发现,作为三级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仅在CT、药品等配置上有升级,而且社区医疗也在谋求更大的发展。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文汇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