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促进基因治疗重磅政策,售价上百万元的基因药物如何惠及患者
上海政府部署12项重大任务
为了促进这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12项重大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旨在增强创新策源和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提升基因治疗产品可及性和产业发展能级。
基因编辑工具、递送载体等是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的底层技术,《行动方案》提出设立“上海市基因治疗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建设上海市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同时探索实践人工智能赋能、临床准备队列等新研究范式。
基因治疗产品技术创新性强、前期投入大,《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专业孵化器,建立符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基因治疗及相关领域工程化功能平台服务体系,加速概念验证、产品检测和中试放大,缩短研发、临床与生产周期。
作为一种直接操作基因的颠覆性技术,基因治疗对临床研究设施、研究能力和伦理审查机制提出了新要求。《行动方案》要求:探索建设基因治疗特色研究型医院和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促进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和产品开发;加大对本市医疗机构承担新药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每人5万元标准择优给予医疗机构资助;研究制订伦理快速审查等工作规则和标准,建立市级医院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
《行动方案》将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对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由本市注册企业获得上市许可并在本市生产的基因治疗产品,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引入股权融资5000万元以上的基因治疗企业,按照实际获得股权融资额给予不超过2%的资助。
人才是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行动方案》提出,试点设置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探索驻企培养工程硕博士新模式;鼓励基因治疗领域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基因治疗领域相关产业平台,完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多元复合方式购买天价药
基因治疗产品的“天价”属性,也需要政策介入。作为上海基因治疗头部企业,信念医药研发的BBM-H901注射液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给药,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去年登上了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血液病学》。这款治疗B型血友病的药物对标的是全球最贵药物HEMGENIX,目前尚未定价,外界预测一针剂价格将超过100万元。
国产“天价”创新药能否进入医保?可采用怎样的支付方式?信念医药首席运营官郑浩表示,公司一直在就新药上市后的支付方式问题与政府部门沟通,新政策中的相关表述令他们感到欣喜。
《行动方案》指出:要完善保险支持举措,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上市基因治疗创新产品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探索多元复合的支付方式;支持罕见病等领域基因治疗药物纳入“沪惠保”等惠民型商业医疗保险范围;发挥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作用,推动本市企业、商业保险公司及医疗机构等探索分期付费、按疗效付费等创新支付模式,从多个维度提高基因治疗产品可及性。
“分期付费、按疗效付费是我们呼吁探索的创新支付模式,欧美国家已有先例。”郑浩说,“基因治疗药物虽然昂贵,但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一次给药、长期有效’的优势。以BBM-H901注射液为例,它携带人凝血因子Ⅸ基因,通过单次静脉给药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持续表达基因产生蛋白,提高并长期维持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根据外界预测药价推算,如果采用按疗效的分期付费模式,只需每年支付现有Ⅸ因子预防治疗的年费用,6—7年后就能覆盖整个基因治疗的费用。这样短期内不会给医保基金和患者带来支付压力,长期还会节约医保基金,同时减轻患者负担。
李积宗认为,测算基因治疗药物的医保负担要“算总账”。目前,预防和按需使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是血友病的标准临床治疗,患者须终生反复注射血浆源性或重组凝血因子。从患者一生的时间尺度看,传统疗法给医保带来的负担其实很重。因此,支持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并探索多元复合的支付方式,是一条有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保负担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