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张文宏为何说:这件事不再发生,三级诊疗体系就建成了

这个冬天,流感暴发。一边是上海三甲医院大排长龙,一边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患不多。“哪个冬天大家看病不用排队、不再拥挤,我想三级诊疗体系就建成了。”1月22日,在上海两会会场,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话引发在场委员共鸣。

龚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此过程中,如何补齐短板、打通堵点,真正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如何让分级诊疗更有效?

上海的三级诊疗体系功能定位已明晰,按照“顶天、强腰、立地”的构想,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市级医院着力解决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区属医疗机构承接区域百姓常见病、多发病就医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实做细服务,为民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

不少代表委员提到,要想有效解决“看小病上大医院”难题,首先要让“三级诊疗”体系有效运转起来,形成梯度就医网络,真正使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

具体而言,对于三级医院而言,最重要的是医疗资源下沉与服务中心下移。市政协委员、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建议,要将三级医院的号源下沉,特别是要有足够比例专家号下放给基层医院以便转诊。同时,三甲医院要在学科、人力、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撑力度,比如在社区设立专家工作站,便于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在承接好大医院下沉的医疗资源同时,还要承担起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的职责。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处长陈澍认为,应该优化管理,更好发挥家庭医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作用。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数过多,有的服务1500名到2000名居民,“建议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进行分层管理,梳理出包括高龄独居、有慢性病、基础疾病的百名居民,进行重点关注”。

这样的精细化还需要体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规划中。民进市委在集体提案中建议,要依据机构所在地服务人口和医疗对象差异,及时补充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比如,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社区,要重点加强包括护理康复、慢病管理等在内的老年病医疗服务,形成老年人愿意在本地求医问药环境;对于中青年大量导入的社区,则要加强妇科、儿科、骨科等建设,满足这一群体就近首诊的需要。

至于处在中间层的区属医疗机构,承担着上接三级医院,下联社区医疗机构的职能。不少来自医卫界的委员直言,由于年度考评时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回答同一张“试卷”,导致彼此间很难差异化、精准化服务市民。市政协委员、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院长孙万驹就呼吁,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不同医院定位和分类,及时调整考评方式,真正让区属医疗机构有效发挥联动上下功能。

如何补齐基层医疗短板?

讨论中,不少代表委员建议,补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短板,真正让居民在社区就能找到“医靠”。

比如,尽管相关方面正丰富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备,但客观上还存在基层药品种类不全情况。有时为了配一次药,复诊的病人可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去三级医院。如果治疗周期较长,这样的情况会反复很多次。

“老百姓需要的,就是医院要做的。”不少委员呼吁,要尽快打通基层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间的药品库“壁垒”,努力实现与上级医院药品同质化供给。顾洁燕建议,要进一步放宽社区基本药物用药比例限制,扩展药物配备范围,促进社区与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衔接,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常见病用药目录一致。

还有居民反映使用“延伸处方”还不够方便:虽然不用再去二、三级医院排长队,但还是要去社区卫生中心两次——一次配药、一次取药。市政协委员、徐汇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周密建议通过优化“三级诊疗”体系,进一步缩短“人等药”时间,努力做到立等可取,真正把便民好事做实。“不少区已经做了,期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铺开。”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衔接机制,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和药品耗材招采机制改革。就有代表委员直言,目前医保分类支付指挥棒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