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面临失传!上海人爱吃的这口软糯只剩最后一家店了?生意火爆却面临亏本

糯米和粳米分别浸泡、晾干,送去外面的工坊磨粉;两种米粉混合的过程,要遵循宋阿姨长期摸索而形成的比例配方;米粉中掺入适量白糖反复揉搓后,得静置三四个小时“醒面”。“最近气温低,醒的时间就更长,往往是隔天做最好。蒸之前把大块的粉块搓碎、过筛,再根据不同品种放入配料。”

不厌其烦地筛粉,为了保证蒸糕细密的口感。

蒸糕在上海并不稀罕,制作流程也大同小异,“阿小弟”家的桶蒸糕却是不少资深食客心头的白月光。每每有人问宋阿姨他们家蒸糕到底有什么秘方,她总是神秘一笑,答曰:“关键还是要用心。”

过程没有复杂的工艺,贵在每一步的讲究,也在选料的严苛。“江苏的糯米和粳米品质佳、新疆的红枣甜度高、云南的核桃回味甘甜,豆沙是纯手工炒制的,原先各个产地的原材料我们都试过,哪个地方的东西好,就会被我们长期保留下来。”

小店的仓库里可以看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原材料。

“小时候糖要凭票,蒸糕里只能放糖精解馋,现在的人讲究健康,不喜欢太甜,比例就得相应作出调整。”桶蒸糕的吃口,全在宋阿姨手势的拿捏中。本地老主顾是小店消费的主力,却也不乏从青浦、宝山远道而来的食客。

“你看,北京的、陕西的,还有意大利、新加坡回上海的客人,都会找我买糕。”阿小弟拿出手机,颇有成就感地展示着那些来自远方的知音。

十几年做下来,宋爱华对“蒸糕”依然心存敬畏。店里有个所有人都知道的规矩,蒸糕的时候,不可以在灶台边讲话。宋阿姨说,这是老人传下来的规矩,小孩子嘴馋在边上不停问“糕蒸熟了吗”,可是越这么问,糕就越蒸不熟。

“你不得不信,我试过好多次,都是这样的!”这种民间玄学,也成了宋爱华做桶蒸糕的一部分,对于古法的坚持,当然包括那份仪式感与老传统。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