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300米开7家咖啡店…上海市中心一些沿街商铺,高换手率和高租金并存

就业新形势下,创业者增多

市区沿街商铺火了,这些入局者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晁钢令认为,当下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期望通过开店实现自主就业,在商业繁荣的上海市中心寻找机会。而选择开咖啡店、奶茶店、酒吧等,不需要高技能加持,入门门槛较低。且所需购买的机器设备简单,人工成本也有限。

而那些为新入局者腾出空间的,往往是箱包、服装、鞋类、饰品店。它们曾是市中心沿街商铺的主力军。一位90后回忆,小时候每逢节假日都会和父母一起,乘坐公交车从浦东来到长乐路、巨鹿路逛街。

“那时的茂名路是真的好逛,在这片服饰店林立的街区,每个门后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一家家推门而入,边试边挑,能待一下午。晚上再走到淮海路或南京西路品尝美食,欣赏沿途的梧桐树和老建筑。记忆中,这就是美好的一天。”

到了今天,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便捷、低价的线上购物渐成主流,首先被互联网虹吸的也正是鞋服类业态。“连工厂源头店都在做直播带货了,我们还要承担线下的租金、水电费,怎么可能拼得过人家。”茂名北路上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上海城市更新推进,中心城区大量人口迁出,街区居住功能随之弱化。“商务办公、商业消费、旅游功能提升,也进一步带动了沿街业态的洗牌。”晁钢令表示。

而今,风向似乎又转。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徐锦江提出,随着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理念深入人心,上至阿姨爷叔、下至“Z世代”,重拾了逛街的爱好。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citywalk”城市行走已成潮流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与感受体验紧紧捆绑。

或许正因如此,更多个体经营者和资本争相入局,试图分一杯街区消费的羹。但显然,300米内有7家咖啡店,人们不会一杯杯喝过去。没有了餐饮、服饰、零售等丰富业态,街区也留不住人,拍照打卡后,人们还是重归互联网和综合体的怀抱。

专家进一步提醒,当市中心那些拥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禀赋的街区走向“景观化”,过度商业化,街区文化本体便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如果来到所谓的网红街区,人们逛的还是相同的品牌门店,喝的是平时喝的连锁店咖啡,拍到的是和别处雷同的被概念化、符号化了的文化布景,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而对在地居民来说,商业消费功能不断挤压生活服务功能,自己成了家门口小店的旁观者,又会作何感受?”

当前就业大环境下,不少年轻人希望沿街租个门面房,开个小店铺,自主创业,这是应该积极鼓励的。市、区、街道相关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能否选择不同的街区扎扎实实做一些市场调研,编制手册提供信息,给创业者一些引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发展。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组成部分。

街区小店变迁背后,是时代景象的映照,是城市更新的投射。这关系到每个带着创业梦想入局的普通小店老板的明天,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享有街区、热爱城市的老百姓的每一天。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