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浦江第一湾”畔,闵行这里有片新天地……

  在这里,自西向东奔流的浦江水转了一个近90度的大弯,随后北上……

图片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润泽水域两岸,见证城市变迁,流经的几大滨江区域更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焦点。在闵行吴泾镇,自西向东奔流的浦江水转了一个近90度的大弯,随后北上,造就了一个独特的自然河道景观。因此,吴泾也被誉为“浦江第一湾”。

  过去几十年,从江边集镇,到化工重镇,再到特色小镇,吴泾镇历经沉浮,有过工业“五朵金花”(上海碳素厂、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上海电化厂、吴泾热电厂)集聚发展的辉煌年代,也有过大企业集体关迁的转型阵痛期,还看到了科技时尚小镇“美丽嬗变”带来的新可能。曾经,因为远离中心城区、交通出行不便、各种配套缺乏,这里还一度被人们戏称为“闵大荒”。

  到了眼下,“浦江第一湾”畔仿佛又换了一个天地。这里既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这两座双一流大学,也有紫竹高新区这样的国家级高新区,还有航发商发、中航机载等航空产业集群;这里还被划入了“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范畴,成了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

  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积极融入“大零号湾”建设,如何探索“三区(校区、园区、城区)联动”发展,如何建设一座与“世界级科创湾区”相匹配的高品质科技时尚城,成了吴泾镇必须认真解答的新课题。

图片

  一朵“莲花”的承接

  从偏远角落到发展热土,数据体现得最为直观。2000年,吴泾全镇税收还只有1.03亿元,在闵行全区各街镇中排名末尾。再看今年1-8月,吴泾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超100亿元,在全区位居第一;其中,镇本级完成区级地方收入11.74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完成数,较2022年增长126%,较2021年增长107%,增幅排名保持全区第一。

  吴泾镇的逆袭,首先得益于紫竹高新区的强力支撑。在吴泾1-8月超100亿元的税收中,紫竹高新区的贡献接近四分之三。创立二十多年来,紫竹高新区的年财政收入已从不足1000万元跃升至超100亿元,入驻企业数量从4家增长到6100家,其中既有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等知名外企,也有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国内著名企业,还有至纯股份、柏楚电子、申联生物等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十年,紫竹在全国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实现“九连跳”,目前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已位列第九。

图片

  再进一步分析,记者发现,在镇本级产业税收贡献中,一个新的“莲花盛开”产业板块表现抢眼,已占到35%。“这是我们承接‘大零号湾’溢出效应的产业板块,也是吴泾镇打造‘南北统筹、三区联动的高品质科技时尚城’的重要举措。”吴泾镇党委书记金海民介绍,吴泾在镇域北部打造的“莲花盛开”产业社区,是当地“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10年里最重要的产业阵地,期望在未来形成吴泾地区“南紫竹、北莲花”的双核发展新格局。

图片

  他认为,长期以来,吴泾地区存在着“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南部主要分布着两座高校和紫竹高新区,而北部则是滨江战略留白区、农村地区、老旧小区等,不管是在城市形态上,还是在经济产出上,二者都差异巨大。“‘莲花盛开’产业社区的规划建设,将是吴泾地区谋求‘南北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去年初,吴泾镇提出了大力建设吴泾产业发展北大门——“莲花盛开”产业社区的构想。该区域位于莲花南路沿线、元江路与北吴路区间,占地约2平方公里,紧邻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紫竹国家高新区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滨江战略留白区仅一路之隔,规划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发展、大型企业集聚、经济效益优异的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莲花盛开”产业社区设计呈“一花三瓣”的形态分布,分为新增供地、自主提升和存量转型三大类型,主导产业为高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时尚消费和文化创意,其中生物医药将领衔发展,目前已集聚了近百家各类生物医药企业。

  最近,“莲花盛开”板块开始全面发力,一批大项目揭开面纱。9月16日,投资15亿元的森马改扩建项目宣布开工,将打造森马上海国际运营中心及上海森马的国际总部、时尚总部和创业总部。这是“莲花盛开”产业社区首个开工的项目,被列入了市、区重大产业项目。与此同时,作为首个宣布入驻“莲花盛开”的新项目,计划投资10.6亿元的旻天实业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已缴纳前置税收1.1亿元。而9月初,衣恋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的“创E谷创新产业园”已对外亮相,将重点打造以时尚科技产业链为核心的中韩产业园。

  “三区联动”的新路

  2004年回乡创业,最初团队只有7个人,如今员工已达1000多人,营收更是一路攀升到了30亿元——在吴泾镇的一次招商大会上,创业者蒋渊讲述的“我与吴泾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

  她娓娓道来的,其实也是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的故事。“我是吴泾本地人,当初选择回到小镇创业,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着两所双一流大学。”蒋渊创立的上海至纯科技公司,是入驻紫竹高新区的第二家企业,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目前已成为国内高纯工艺行业的龙头企业。

  当年的个例故事,如今已成一种现象。在“莲花盛开”产业社区,一座温度科技园小有名气,目前园区入驻企业70余家,其中近7成为生物类企业。作为园区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宇耀生物是一家以AI人工智能技术引领药物发现、聚焦临床重大未被满足晚期实体瘤的高科技企业,其创始人周文波和园区另一家祥耀生物创始人均师承华东师大刘明耀教授。他们的公司,吸引了多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吴泾,促成了吴泾首个生物医药集群产业园的形成,接下来还将更多助力校园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

图片

  吴泾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再走传统镇域经济的老路,而需要探索一条“三区联动”发展的新路。“校区、园区、城区这‘三区’之间,如果仅停留于表面的、简单的联动,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金海民认为,只有找到大家共同的需求点、合作点,“三区联动”才会变得容易起来。

  比如,着眼于“住房难”痛点,吴泾镇近年持续发力、全面筹措,目前已形成15个人才公寓项目,拥有超11000套社会租赁房,供应量位居全区第一。这为“三区”留才聚才、营商稳商提供了充足的住房保障。

图片

  又如,着眼于“科创人才培育”,吴泾镇与华东师大合办的“大零号湾创新领导力特训班”正在开展中,共吸引了近170位学员报名参加,均是来自大零号湾区域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培训,将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汇聚优势资源,带学员们系统学习科技商学知识,并以创新领导力塑造为核心,掌握科技创业管理五要素。在完成课程通过考核后,他们将获得华东师范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

  再如,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吴泾镇已启动了与华师大、南滨江的三方合作,通过建设孵化器、组建运营平台,在科创人才培育、产业项目导入、产学研转化、举办双创活动、开展科创宣传等方面进行合作。其中,华师大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的合作方案已初步完成,有望年内开放。孵化基地拟分三期建设,一期1300平方米空间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已有9个成果转化项目进入对接阶段。

  在联动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吴泾镇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最近,吴泾镇党委还联合申通集团党委,将地铁15号线沿线的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9所高校和紫竹等国家级科创园区以及莲谷科技园、交大科技园等重点园区串联起来,共同打造产学研政特色品牌项目——“M9”创新联合体。今后,联合体将搭建校企技能型人才共育平台,联合开展互联网大赛培训及创业大赛,为高校创业人才提供多方面赋能。

图片

  从“闵大荒”到“一生之城”

  “2010年,我来到华东师大工作、学习,当时要去市区或商圈都不太方便,两校师生经常戏称这里是‘闵大荒’,我们每个人都是‘拓荒者’。”宇耀生物创始人周文波说,十多年来,自己在这里结婚生子、买房安家、创业落户,亲眼见证了吴泾地区一步步朝着“科技、时尚、宜居”城区变迁。

图片

  他感受最深的,是交通和商业。“首先,虹梅南路高架和隧道相继通车,进出市区终于有了快车道。同时,两校师生期盼已久的轨交15号线也完成通车,将与正在修建的轨交23号线和5号线实现三轨交汇的主城区地铁网络,这彻底改变了‘闵大荒’的历史。”附近的商业也从原来的吴泾步行街“一枝独秀”,逐步发展到永德路商圈、宝龙广场、物美、永辉、紫竹等商业体共荣,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与生活。

  不少人还发现,这几年,吴泾区域优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华东师大永德实验幼儿园、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幼儿园、吴泾实验小学、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华东师大永德实验小学、闵教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民办华二紫竹双语学校等,像明珠一样串起了紫凤路、永德路一纵一横两条优质教育发展带。由华师大基础教育基地领衔,吴泾地区17所幼小初高构成了闵行乃至上海南部的教育高地。而在当地的规划中,接下来还将有更多优质学校陆续落地。

图片

  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人自豪。每年金秋,浦江第一湾畔,意境唯美的中秋赏月音乐会让人们如痴如醉。而自黄浦江转角向内纵深一公里,紫竹高新区范围内,如今还有了地标性的“闵行第一湖”兰香湖,吸引周边居民前来散步、健身、赏景。今后,社区商业、米其林餐厅、赛艇俱乐部也将围湖而建,不断提升地区品质格调。全镇范围内,40余公里11条绿道领先全区,“开门见绿,推门入园”成为日常……

图片

  于是,周文波发现,如今,华东师大、上海交大、紫竹高新区、航空发动机等单位的高科技人才纷纷选择在吴泾买房安家。今年上半年,当地一个精装修小区开盘,认购者中博士有100多名。而另一个成熟小区紫竹半岛,业主成立自治共治的企业家理事会,一开始有40多位企业家业主加入,如今有望达到100多位。不知不觉,“在吴泾买房安家”成了不少高层次人才的优选项。

图片

  “十多年来,吴泾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金海民说,21世纪初,他曾在吴泾工作过,那时候当地人口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农民和老工人各占一半。如今,两所高校和紫竹高新区就集聚了15万人,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人士,因优质学校而买房过来的年轻家庭,科技属性、年轻化、国际化的人群成了地区的主流。

图片

  各类人才的集聚,正是闵行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最大的资源优势。据统计,截至目前,吴泾区域有高新技术企业近600家,有1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家创新研发中心;同时,区域内拥有350位春申金字塔高层次人才,在闵行全区位列第一。科创将成吴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图片

  在这里,如何让人们既能施展才华,又能惬意生活,更无后顾之忧——撕掉“闵大荒”的旧标签,吴泾镇正在努力实现“一生之城”的美丽愿景。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今日闵行

沪ICP备0902521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