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上海医保出台新政:社区医院使用乙类药品将参照甲类支付

    从“接不住”到“接得住”

    在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台崭新的CT设备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接受检查。“大医院做CT要排很久队,这边我在楼上交完费下来就直接做了,非常方便。”家住附近的潘小姐说。

    有机器拍片,没医生读片,怎么办?叶涛介绍,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CT检查后,影像会实时传输到静安区影像会诊中心,由三级医院影像科专家核审诊断报告。本次出台的措施就对这一流程进行了规范和优化,提出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通过协商合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技诊疗服务,支持检查费用由医疗机构间协议分配,从而增强双向转诊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患者不用奔波,同样能享受大医院的服务。”

    针对社区医院服务质量问题,市医保局从社区适宜技术、药品供应、检查检验等方面助力提升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例如,在调整社区项目收费标准方面,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动态调整时,优先向促进分级诊疗、体现基层医疗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予以倾斜;为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支持社区按技术规范提供适宜的为老服务。

    在上海,6600余名家庭医生不仅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更是分级诊疗的“引路人”。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15条措施提出在增加签约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及时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拨付;优化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团队做实、做细签约服务。

    此外,市医保局还将合理加大医保支付倾斜力度,医保总额预算继续向社区倾斜,会同相关部门完善“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激励约束机制。在支付模式创新方面,探索建立符合社区特点的安宁疗护、康复护理等按床日付费的基层支付模式。探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及医联体内按人头付费、打包付费等试点工作,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形成高效诊疗路径。

    市医保局表示,下一步将细化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不断完善医保惠民便民举措,着力引导群众基层就医,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基层医疗服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皮卡布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