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这8大减寿习惯和长寿习惯 人人都要知道!

影响寿命的生活习惯

1、缺乏运动

经常不运动的人,身体气血运行不畅、肌肉松弛无力,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外邪侵袭,感染疾病和病毒。

长期不运动,机体对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等物质的代谢能力降低,致血管内的“垃圾”逐渐积累,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适当运动能帮助清理血管垃圾,有助增强血管弹性,保持血管健康。坚持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各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助于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跷二郎腿

很多人只要坐下来超过十秒钟,就开始不自觉跷起二郎腿,还会不自主地抖动起来。这种坐姿会使骨盆倾斜,脊柱的位置不正,身体侧腰的肌肉也时刻处于的拉伸或紧绷的状态,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腰肌劳损、脊柱侧弯等问题。

跷二郎腿还可能与静脉曲张有关:一条腿压着另一条腿,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加重静脉曲张,甚至可能诱发静脉血栓。

扰乱神经功能:跷二郎腿时产生的压力压迫腘窝的神经,导致腿部和脚部肌肉出现麻木感。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感觉“腿脚麻木”。

3、久坐

如果超过3个小时不动,就称为久坐,很不幸,猝死风险在迅速上升!

长期坐在电脑前不动,会影响下肢血运不畅,可能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增加肺梗塞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长期久坐还会影响血液循环,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此外,久坐还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出现腰腿痛、行走不利等症状。

4、喝水太少

喝水是小事,但喝水少可就是大事了!

当你感到口渴时,体内水的丢失量为体重的1%,身体的机能已开始受到影响;

当失水量达2%时,口渴明显,尿液、汗液、唾液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栓形成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人体运动和行为会受到不良影响,并伴有压抑感和食欲降低;

当失水量达到3%~6%时,身体会很不舒服,出现皮肤干燥、声音嘶哑、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精神不振、全身软弱无力等症状;

当失水量达到6%以上时,会出现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会出现休克、精神恍惚、昏迷等症状,如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就要危及生命了。

5、用力排便

便秘,大便时用力过度或不当,会使腹压增高,血压骤然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很可能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严重者可致猝死。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动脉硬化等基础病的人,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

6、上厕所玩手机

上厕所玩手机或者看书,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本来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结果半个多小时还没解决,使排泄物长时间憋在肛门口,或对血管产生刺激,产生淤血,长时间会造成血液回流不畅、血栓,形成痔疮。

7、C型性格(沉默寡言、易躁易怒等)

C型性格患癌风险高,C是Cancer(癌症)一词的第一个字母。C型行为是一种容易发生癌症的心理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过度压抑情绪,遇事不乐观,思虑担心过度,中医称之为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造成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等得不到很好的疏泄。

研究发现,C型行为的人,体内的不良因子会比普通人高,肿瘤发生率也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 调查发现,有40%~80%的常见癌症病人,如胃癌、宫颈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具有经常压抑负面情绪、好生闷气、易于发怒等C型行为特征。

▶ 还有人对离婚分居人群癌症发病率升高的情况做了分析研究,同样证明情绪压抑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气、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诱导肿瘤发生,还会促进肿瘤转移,使癌症进一步恶化。

8、身体异常信号不重视

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一旦出现,及早就医:

1. 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皮肤、唇舌或其他部位有可触及的硬结或不消的肿块;

2. 疣或黑痣有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脱发、溃烂或出血等改变;

3. 持续性消化不良;

4. 吞咽粗硬物有哽噎感,胸骨后不适,灼痛或食道有异物感;

5. 耳鸣、重听、鼻塞、头痛、咽部分泌物带血,颈部肿块;

6. 持续性声哑、干咳或痰中带血;

7. 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无痛性血尿、外耳道出血;

8. 月经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外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

9. 久治不愈溃疡;

10. 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或低热

总的来说,在不明原因的不适持续较长时间后,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CCTV生活圈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