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昏暗破旧的通道,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们做了什么?

 

    弄堂里的几处裂缝,没有被水泥匠修补,反而被刻意画出来、用“纱线”缝起来。所缝之处,皆吸引路人眼球。这样的装饰画既呼应M50的历史,又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向参观者展现主题。不费一砖一瓦就达到了弄堂更新的目的。

    然而评选时,评委产生了分歧。有专业评委表达异议,认为这种表现手法在当代艺术领域已经比较常见,有“模版套用”之嫌,创新性不够。也有专业评委比较认可。而大众评委,如工厂老员工、保安等都非常喜欢,觉得通俗易懂。大家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最后还是决定给作品颁奖。

    “我们一开始的主题就很明确,这是公共艺术,是艺术更新、工业遗存的激活。场所的公共性、服务性,艺术装置与大众的互动与文化表达是第一位的,它不是单纯展览馆内的艺术,不是只讨论艺术的问题。手法或许老套,但是放在弄堂这个场景中,确实好用。”刘毅解释说。

    该作品出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她是上海嘉定人,坦言自己此前对苏州河了解甚少。这次活动,老师带他们参观纺织博物馆,再了解苏州河畔的工业历史,“大开眼界,长了很多知识。”她如此形容博物馆的见闻。骨头打磨的针、纺织标本等令她如痴如醉。回家后,本就学过织毛线的她,立即想到了针线活儿。结合M50里看到的地面裂缝,她想到了针线修补的方式。

    缝补的纱线并非随意画上去的,她与另一位绘画的同学查阅了一些缝补手法,把它们融入画中。执行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毕竟在真裂缝上作画,颜料上色、形状勾勒颇具挑战性。

    不少路人经过,纷纷拍照,“搞得我很不好意思,但想想,这个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缝合”。有人问她在做什么,有路人说很好玩,甚至有年轻人把手按在裂缝的地面特意比画几下。

    取景,人的参与才是风景

    如今,人们在M50走走逛逛,可以并不急着钻进某个展览或工作室。在户外的公共空间漫步休闲,几条弄堂内的艺术作品默默讲述着故事,路人因此更加了解这个园区不只有当代艺术,也是城市河滨的一段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点亮的弄堂里,被放了把公共座椅。椅子原本就有,只是乏人问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